首页 / 珠宝行业 / 国家行政通告

迎全国生态日记者行 | 内蒙古巴彦淖尔国营新华林场:苦豆子品出甜滋味

时间:2023-08-14 10:28:14 来源:自然资源部微信公众号
0

图片

编 者 按

近日,围绕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自然资源部启动“迎全国生态日记者行”活动,组织媒体记者深入地方、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挖掘自然资源领域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具体做法、生动实践、典型案例和有益经验,多角度呈现万里河山多姿多彩的生动画卷。《中国自然资源报》陆续推出系列报道,今天刊发第四篇。


走进国营新华林场

满眼苍翠,鸟鸣声声

空气里还有点甜甜的香气

图片

国营新华林场成立于1960年


位于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

身处河套平原腹地

图片新华林场

建场前

目之所及全是沙丘、荒滩、盐碱地

刮个风连眼窝都睁不开

风沙危害非常严重

图片

当地人常说

“只见春天籽下种,不见秋天收庄稼”

图片

面对困境

林场人在沙地荒地上植树造林


1978年

“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启动

林场将防沙治沙作为主攻方向

开始大规模造林治沙

图片

肩扛、手挖、吃住在沙地

风沙大时碗里经常刮进沙……

经过三代林场人接续奋斗

林场累计造林3.9万亩

植树430万株

森林覆盖率达到65%

沙地面积由2.15万亩缩小到0.5万亩

图片

代表“沙地土壤化”的苦豆子

长出来了

图片

80多种野生动物、30多种植被

和谐共生

图片小叶杨


图片

农田实现稳产、高产

科技化巡护、机械化造林、成立专家工作站……

这,就是今天的“三北”防护林

图片

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

每一棵树的年轮里

都有“三北”工程建设者的坚守与付出

图片

不服输、不屈服

他们

勇担使命、不畏艰辛、久久为功

铸就了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三北精神”

在北疆大地谱写出一曲

绿色的壮歌

图片

苦豆子品出甜滋味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国营新华林场见闻

7月的河套平原腹地,430万株树木连绵铺开,呈现出一片壮阔的林海。站在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国营新华林场高处俯瞰,周边的农田、村庄安静地躺在绿荫之下“休憩”。


从巴彦淖尔市中心出发,驱车40分钟,自然资源部迎全国生态日记者行采访团走进国营新华林场。刚下车,记者就被满眼苍翠深深吸引,一棵棵杨树挺拔高耸,在沙地上投下片片阴凉。“空气里有点甜甜的味道。”记者的话还没说完,就听见清脆的鸟鸣声响彻林区。

“以前这里全是沙子,刮大风时人都睁不开眼。”望着眼前由2万多亩沙地变身的林海,国营新华林场党支部书记、场长杜文化讲起了60多年来这里发生的巨变。

图片3.9万亩人工林海一角。国营新华林场供图

 沙地之变 


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

伴着鸟鸣声,记者走上步道,眼前齐膝高的紫穗槐“一木成林”,“抗旱先锋”杨柴长到10多米高,柠条、梭梭伴着微风荡起阵阵绿波。

“这是苦豆子,纯野生的,是一味中药材。”杜文化这位皮肤黝黑的蒙古族汉子,途中突然提高嗓门,提醒大家注意身边的苦豆子。

按照杜文化的指引,记者仔细观察苦豆子——高度约30公分、叶片也不大,“样貌”平平。但在林场职工眼中,这些苦豆子却是“甜”的。

苦豆子不仅是耐盐碱、耐旱、能固沙的植物,也是土壤优劣的标志。“苦豆子生长的地方,说明沙地正在土壤化,今后可以在这里种庄稼了。”杜文化自豪地说。

沿着步道前行,杜文化介绍起一棵近50年树龄的小叶杨。这棵树的底部包裹着一个沙丘,西北一侧较高,东南方向较低。“这里经常刮西北风,推着沙丘向东南方向移动,植树造林后,树就把沙子‘闸’在这儿了。”杜文化说。

环视周围,每棵大树下几乎都有这样的沙丘。一棵棵用身躯阻挡沙丘移动的树木,见证了这里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变化。

经过60多年不懈奋斗,国营新华林场累计造林3.9万亩,森林覆盖率达65%,沙地面积由20世纪60年代的2.15万亩缩小至0.5万亩,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了狐狸、猫头鹰、啄木鸟等84种野生动物,柠条、梭梭、沙枣等36种植物,鲶鱼、鲤鱼等10种鱼类在这里“安家”,以前难以存活的樟子松、云杉等树种也能茁壮生长。林场周边,因植树形成的小气候有效调节了温度、湿度,两个湖泊的水面由500亩扩大至700亩,一幅生态宜居新画卷正在临河区徐徐展开。

 造林之艰 

把青春奉献给防沙治沙

国营新华林场3.9万亩人工林海,源自60多年、三代人的接力奋斗。今年69岁的李凤岐就是其中一员。

1960年,国营新华林场成立。1978年,随着“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启动,林场将防沙治沙作为主攻方向,开展大规模造林治沙。当年,年仅20多岁的李凤岐看到招工信息后来到这里工作。

“当时这里全是荒滩沙丘,大风把沙子吹得到处都是,一个晚上就能把家门堵住。”李凤岐说。

当地有一句顺口溜来形容当时的情形:“无风满地沙,有风埋人家,只见春天籽下种,不见秋天收庄稼。”

对于当时的生态环境,杜文化感触颇深:“庄稼苗刚长出一拃高,沙尘暴一来,全给埋掉了,要种三四茬才能成活。”

为了改善环境,李凤岐和100多名林场职工夜以继日地在沙地里挖坑、栽树、浇水。“当时运苗、挖坑、栽树、浇水全靠人力,大家扛着一捆捆树苗要走很远的山路,有时晚上就住在沙地上,吃饭时碗里经常吹进沙子。”就这样,李凤岐和同事们坚持不懈植树造林,把青春奉献给防沙治沙,换来了如今的茫茫林海。

“在这种艰苦条件下,都是党员带头干、冲在前,大家没有丝毫怨言。”杜文化说。

国营新华林场只是北疆大地防沙治沙的生动缩影。“我们这里的每棵树,都是‘三北’防护林的一部分”,杜文化介绍,像新华林场这样的国营林场,内蒙古自治区约有300个。

据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不断加力推进“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等重点生态工程,累计完成营造林1.22亿亩、种草2.86亿亩、年均防沙治沙1200万亩以上。

 护林之道 

植绿护绿有了新手段

虽然退休9年了,但李凤岐仍习惯每天到树林里走走。

20世纪70年代,为护住树苗,避免其被牛羊啃食,李凤岐在林场担任护林员。“每天巡查两次,来回要走四五公里路,大半天时间就这么过去了。”

“还能辨认出自己当年种的树吗?”记者 问。

“那当然!”李凤岐指着身旁一棵粗壮的柏树,自豪地笑了。

如今,林场护林队伍越来越壮大,有10名护林员、25名防火队员,还用上了科技化新手段。

在林场中心区域,有一个35米高的森林防火瞭望塔。“我们通过瞭望塔上的高清摄像头,可实时监控周边区域情况。”杜文化介绍,护林防火队员结合林区防火监控系统,可第一时间发现林区火情和盗伐盗猎现象,有效减轻了人工巡护压力,进一步提高巡防工作信息化水平。

随着现代科技融入造林工作,林场的造林效率和质量得到大大提升,通过机械化造林等方式,每天可栽种树苗三四十亩。

在树种选择上,林场也探索出一套符合当地实际的新方法。如今的林场,既有高大的杨树、柳树、榆树,也有低矮的杨柴、紫穗槐,互为依存,相得益彰。“我们非常注重树木的高矮、粗细及乔灌搭配,不仅有效提高了树苗成活率,经济效益也在不断显现。”杜文化说。

林场还积极对接科研机构,加强防沙治沙新技术应用。今年6月,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沙漠林业实验中心专家工作站在国营新华林场挂牌,搭建起防沙治沙科技成果转化平台。

“我们将努力把国营新华林场建成全国示范林场,为‘三北’防护林建设提供更加优质的节水抗旱种苗资源。”谈及林场发展,杜文化满怀信心。

临行前,记者看到了一棵种于1975年的新疆杨。这棵树已长到20多米高,树干需双人合抱,树旁是一棵今年刚栽下的树苗。这两棵树如同勇担使命、不畏艰辛、久久为功的北疆治沙造林工作者,为了筑牢祖国北疆“绿色长城”,一代代人前赴后继、接续奋斗!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记者:郑雅楠

拍摄:杨旋

剪辑:郑雅楠

文字编辑:王中建、陈舒

新媒体编辑:陈平

初审:赵蕾

审核:薛亮

审签:梁明哲

Copyright @ 2006-2020 , All Rights Reserved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 京ICP备2024047581号-3

国家珠宝玉石首饰检验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

国家珠宝玉石首饰检验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珠宝行业网 版权所有

服务电话:010-5827 6201 / 6202

服务地址:北京市北三环东路36号环球贸易中心C座21-22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