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毕业季设计创意大PK——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作者:景若琳
作品名称:《净·系列》
《净·雾》
《净·露》
《净·浪》
指导老师:邵萍
作品说明:
羲和浴日的神话将太阳和水这两个本不应该相容的元素结合在了一起,体现了古人丰富的想象。而如今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经历了无数次雾霾的太阳,是否也应该像神话里那样得到一次洗涤和净化呢。本系列作品在“洗净太阳”的基础上,思考太阳这个特殊的存在究竟应该用什么来洗净。用自然力,用云雾,用海浪,亦或是用露水。
作者:田智玮
作品名称:《普天同庆》
伯劳 蚯蚓
鸳鸯
啄木鸟 柳树
牡丹 蝴蝶
麦穗 柿子
西瓜 青蛙
鱼、莲花 蜜蜂
指导老师:姜哲
作品说明:
二十四节气在古代作为一种历法指导人们生活与农耕,而随着时代发展人们大多遗忘了节气的具体日子,却记得许多现代节日并且在网络时代成为话题和引起讨论 呈现另一种意义的普天同庆。
作者:王思琦
作品名称:《饰·错觉》
饰·错觉——神伤
饰·错觉——懊悔
饰·错觉——飞扬
饰·错觉——欲望
指导老师:周怡
作品说明:
有时候,用语言太粗暴,用意会太模糊,读我的唇形便知我意,读我的胸针便知我感。利用眼睛的化形和不同的状态来表达神伤、懊悔、飞扬、欲望等情绪。
作者:董一潭
作品名称:《逸》
指导老师:白晗夏
作品说明:
鲸鱼离开水面,打破水的束缚与枷锁。充满趣味的跳跃感来自被切割重组的珍珠,破碎的形态颠覆传统、可以手动调节。
作者:李芃禹
作品名称:《希望之星》、《珍珠项链》、《“框”系列》
作品说明:
《希望之星》:将现代人与希望之星的数字化的观看关系提取出来,阐述希望之星变为一类观念的指代物,再经由信息媒介传播的现状。作品采用希望之星的实物照片,使图像中虚拟的物占有首饰的实物,将珠宝替换为信息。边框的设计是廉价的密封袋造型,相框上的文字内容是于团购网站检索“希望之星”的截图,通过这种廉价信息和高级感的并置,体现概念输出的简单和无差别。《希望之星》试图经由珠宝对价值问题的探讨唤起人们对人造概念的质疑,并反思视觉图像在现代文化中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作品说明:
《珍珠项链》:是对现代珍珠概念的收集。珍珠的照片来源于社交网站检索“#pearls”出现的结果,这里面有珍珠微商、买家秀、甚至还有关于珍珠的动画设计稿。从一种常见的珠宝材料出发,《珍珠项链》定格了珍珠在网络社交上的不同角色,其自身作为信息图像呈现出丰富的语义,给我们呈现了一部一直在变化的图像集。
作品说明:
《“框”系列》:灵感来自对社交网络和用户关系的思考。随着社交媒体的发展,我们使用社交媒体已接近10年。社交媒体极大地冲击了大众传媒的运作,也改变了人们接触信息的方式。社交网络及时创作及时分享的特点使前所未有的大量的私人影像暴露在公众的目光下。
我从首饰佩戴的行为性入手,将社交网络的照片界面变成身体的装饰,让身体直接充当“拍摄对象”。拍摄的行为经首饰转换完成自身的实体化,通过佩戴,拍摄给予佩戴者实体陪伴、接触的体验,从而使佩戴者思考社交媒体上的图像与自身的联系。《“框”系列》借由首饰和身体表达了现代信息社会与人们的生活状态的关系以及关于身份、身体和场所等一系列命题。
作者:曹歆依
作品名称:<The club in ghostdom>
指导老师:章藻藻
作品说明:
每个面具代表一种灵魂,每种不同情绪的灵魂聚集在冥界进行最后的狂欢,后所有灵魂最终被洗涤干净,等待下一个轮回。
作者:李宛桐
作品名称:《结》
指导老师:白晗夏
作品说明:
作品名称叫“结”,表达的是以盘扣为代表的中国传统的结文化。以花型盘扣为造型基础,进行了两对耳环AB款的设计,每副耳环造型上合起来正好可以组成一对盘扣。作品采用的珐琅、珍珠、月光石给人的感觉都是温柔婉约的,不光彩夺目却有着独特的美丽光芒,这也符合了中国人含蓄内敛、不张扬的性格,也是我对中国传统首饰文化设计风格的一种理解。盘扣为绳结的代表,种类多样,工艺复杂,更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逐渐成为了中国的文化符号之一。将盘扣的造型以首饰的方式呈现,除了想表达中国的结文化之外,也想表达我对此类传统手工制品的致敬。
作者:李文杰
作品名称:《链》
指导老师:郭辉
作品说明:
法国学者帕翠西娅·西安伯里曾在《首饰的秘密》中提到过“掌钉”这一概念,因为社会对于女性的一种禁锢与约束,我的这件作品就是以此为灵感体现的是一种社会对于女性的枷锁,同时链条有没有那么的结实,给人一种希望,这是女性百年来斗争的结果,希望广大女性努力挣脱枷锁,得到属于自己的自由天地。
作者:张悦
作品名称:《海的女儿》
指导老师:吴冬梅
作品说明:
此作品取材于海的女儿,提取美人鱼、泡沫、船等元素,以欧泊、蓝宝石、钻石进行装饰,意在提醒大家珍惜身边在意自己的人,莫让他们对你的爱化作点点泡沫。
作者:姜宇红
作品名称:《お守り》
作品说明:
在我整个的毕业设计当中,我从高中时候通过喝茶来缓解自身的压力为出发点。在我整一个高中时代,茶叶是一种对于我来说是护身符的存在。以此为出发点,调研了一些我高中焦虑、有压力时候的表现、动作,进行了一些选取,提取了其中后再自己进行了一些形象的简化。最后,做的一件类似于属于自己的护身符的想法。
在我自己的理解当中,护身符的出现,是因为人们所承受的压力太大,当超出某些范围时,我们就会去寻求帮助。而这些压力来源的范围很广,有可能是工作、学习、家人、自我期待、未来的规划等等。我们没有办法避免,我们也都在积极的面对,努力的想要解决或是缓解。而对于我来说,一直处于学生时代的我,与学业方面的压力相比较起来,其他方面都会显得比较轻松。而在学业方面压力最大的时候,或许是面对高考最为紧迫,那个高三时候的自己。所以选取了与学生息息相关的笔,作为道具。通过调研,发现了以下在我们觉得焦虑、有压力的时候,所做出的这些动作。如:扣拇指、双手紧握、扣笔、用力压笔等。都是我们焦虑或是压力的表现。
在进行以上动作的调研之后,我又对于高中时期常见的事务进行了一些形象的变换。选取了书页、卷子、笔尖等形象,进行了一些变形。希望能把具有吉祥意义的红线作为综合材料加入到最后的设计当中。通过将红线进行打结后,所呈现出小点,来表达书本、卷子上密密麻麻的小字的密集压力。加入红线后,使得最后所呈现出的首饰能够不过与单调。是做旧的黑色的银与红线进行搭配,最后的颜色对比效果更为明显有冲击。而另外两件没有进行做旧而直接抛光的银色,使用黄铜进行点缀,希望能够表达出一种缝补的感觉。而通过黄铜呈现出的黄色,与银的银色进行对比,也能够突出颜色的对比,使得整体的颜色不会过于单调。显得更为丰富。
作者:王梓婷
作品名称:《神秘主义》
《巴洛克耳坠》
《希腊十字架套装》
《蛇床项链》
《涅槃戒指》
《女巫烛台戒指》
《魔树戒指》
《克鲁苏胸针》
指导老师:吴冬梅
作品说明:
由七件源自不同宗教文化、神秘主义文化体系主题的珠宝作品来诠释与众不同的神秘主义的魔幻世界,引人遐想。
作者:李佳美
作品名称:《纹样组合饰》
作品说明:
作品通过银和皮雕工艺来表现敦煌壁画中的配色与纹样,图案和金属部分类似相片和相框的关系,是一款可以更换图案的胸针。
作者:阿茹娜
作品名称:《糖》
作品说明:
灵感来源于亲密关系间的触摸。触摸,人类社会再常见不过的动作。早有研究触摸与情感联系有关,来自亲近者的触摸,甚至能减弱“与疼痛和厌恶有关的大脑活动’’。它是多巴胺,是我们生活里的糖。
作者:李云婷
作品名称:《被动颓废》
手镯
耳饰
胸针
指导老师:张卫峰
作品说明:
汉字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见证,隶书处于汉字由图形化变为符号化的一个重要阶段,具有其他书体不具有的独特美感。我希望可以将文字与首饰和谐的结合在一起的同时可以挖掘传统文化内在的规律,用传统来表达现代。这只手镯的创作灵感来源于隶书竹简,我简化归纳了隶书竹简的形式,加入现代流行用语,用传统文化表达现代年轻人的一个普遍状态“被动颓废”。被动颓废是指本来主动且愿意做的事一旦被催促,就会出现从身体到心灵全方位的拒绝。但这种状态不是消极的负面状态,而是一种生理和心理上的缓和。
作者:王钰涵
作品名称:<Life & Survival>《ライフ·サバイバル》
作品说明:
记忆是一条早已干涸的河流,只在毫无生气的河床下剩下零落的砾石,即便如此,生命仍然选择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