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珠文化」合浦珍珠渊源久远
南珠,就是产于中国南部合浦附近海域的海水珍珠,历史上又称为“合浦珠”“廉珠” “白龙珠”。南珠(合浦珍珠)作为海水珍珠的优等品,被历朝历代奉为“国宝”。
商朝时,合浦珍珠就被指定为贡品。在此后漫长的封建社会,帝王将相、商贾文人,大多对合浦珍珠情有独钟,甚至“以多珠为荣”。
《广东通志·廉州府·合浦事录》
记载“商汤始定南越献令”,即大约在公元前17世纪初,商汤命伊尹“作四方令”征集各地的贡品。
《逸周书》
载伊尹曰:“臣请正东符娄、 仇州、伊虑、沤深、九夷、十蛮、越沤,剪发文身,请令以鱼皮之鞞、乌鲗之酱、鲛瞂利剑为献。正南瓯邓、桂国、损子、产里、百濮、九菌,请令以珠玑、玳瑁、象齿、文犀、翠羽、菌鹤、短狗为献。”
上述古籍所说的珠玑指的就是珍珠,其中包括南珠。清朝著名文学家屈大均在其著作《广东新语》中对南珠的产地与品质有这样的评价:“南珠自雷、 廉至交趾,千里间六池。出断望者上,次竹林,次杨梅,次平江,至污泥为下。然皆美于洋珠。”屈大均有“广东徐霞客”之称,其作品《广东新语》记述了广东(古合浦为广东辖地)的地理、矿藏、草木、动物、文化、民族等方面的资料,被认为是一部史料价值甚高的广东地情书。
合浦珍珠自然生产于茫茫大海之中,古人视其为吉祥之物。南朝宋的沈怀远在《南越志》中称“国步清,合浦珠生”,将合浦产珠作为国家兴旺发达的象征。
据说,慈禧太后死后陪葬的珍珠有2.64万颗,其中凤冠上的一颗珍珠重达200克,大若鸡蛋,她口中所含的一颗珠光熠熠的夜明珠,亦价值连城,而这些稀世珍品均出自合浦珍珠池。目前,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的珍珠,大部分是南珠。
▍来源:《南珠 天下第一珠》、北海广播电视台_看北海
▍图片:仅做分享之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