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全国生态日记者行 | 浙江辉埠:如今,可在此尽情深呼吸
编 者 按
近日,围绕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自然资源部启动“迎全国生态日记者行”活动,组织媒体记者深入地方、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挖掘自然资源领域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具体做法、生动实践、典型案例和有益经验,多角度呈现万里河山多姿多彩的生动画卷。《中国自然资源报》陆续推出系列报道,今天刊发第二篇。
常山县隶属于浙江省衢州市
是浙江母亲河钱塘江的源头
历史上
常山有着源远流长的石灰石产业发展史
是石灰的重要产地
被誉为“千年钙谷”
而核心区就在今天的辉埠镇一带
千百年来
辉埠因石灰而生辉
也带来了生态平衡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长期过度开采
山体满目疮痍,粉尘漫天飞扬
遮天蔽日的灰霾
让青山绿水与蓝天苍穹渐渐迷失了本色
“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
成为这里最真实的写照
寻求“生存”与“生态”之间的平衡之道
是常山需要面对的抉择
修复前
2013年
常山县启动生态治理工程
碱性水生态治理、轻钙企业后续处置
矿山生态修复、石灰渣处置
……
钙产业链条整治全面开展
关停165孔石灰立窑
201条石灰钙加工生产线
16家轻钙企业
实施矿山生态修复项目7个
修复面积达2895亩
……
“壮士断腕”换来绿水青山
又见蓝天白云
修复后
废弃矿山成为了网红打卡地
曾经的“灰埠”变成了一座生态城
引来游客如织
村民们纷纷转行办起民宿、农家乐
捧起了“生态碗”
吃上了“生态饭”
夏日的辉埠矿山公园
高处青山披绿,远望稻田十里
山间的风吹来清新湿润
……
通过矿山整治修复
常山人换了个方式“靠山吃山”
这里的“两山”故事
仍在继续上演
……
如今,可在此尽情深呼吸
——浙江省衢州市常山县辉埠矿山整治修复见闻
7月底,记者在浙江省衢州市常山县辉埠矿山公园,看到高处青山披绿,远眺稻田十里,感受风吹来清新湿润。然而多年前,这里却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石灰石产业基地。
曾经,废弃矿山是令人忧心的“疮疤”;如今,满目苍翠吸引游客纷纷“打卡”,尽情深呼吸。记者走进矿山公园所在的辉埠镇后社片区,探访一座废弃矿山的“逆袭”故事。
一抹绿色,一段故事
常山县地处浙江的母亲河——钱塘江的源头,丘陵林地密布。早在明朝时期,当地就是石灰的重要产地。
一直以来,石灰石资源的开发利用成为常山经济的支柱产业,钙产业在2013年达到10亿元的年产峰值,占全县总产值的10%。全县已探明石灰石资源主要分布在辉埠镇。
粗放的开发利用方式在带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破坏了生态环境,钙产业成了常山的“疥疮之患”。
“不规则开采导致坡面长时间风化剥落,岩体原生结构面长期裸露,产生大量地质安全隐患。”常山县委常委、辉埠镇党委书记杨力军介绍说,“不仅如此,镇域内尘土飞扬,大量矿渣等松散物质水土流失严重,山体孔隙汇水及石灰岩溶解造成的重度碱性水污染严重威胁着当地水系生态环境及居民日常用水安全。”
当地可持续发展遇到瓶颈。寻求“生存”与“生态”之间的平衡之道,是常山面临的抉择。
壮士断腕。2013年,常山县启动生态治理工程,对钙产业链条开展系列整治,全面关停了165孔石灰立窑、201条石灰钙加工生产线、16家轻钙企业,实施矿山生态修复项目7个,修复面积达2895亩。
重整山河。常山县以实现地质安全和生态绿色为出发点,以“山水林田”要素协同修复为技术着力点,以建管并重、长效机制为管理落脚点,将“地质+生态”领域的关键治理技术运用到“自然恢复+工程治理+长效管理”之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的需要,形成了有特色、可推广的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模式。
曾经的废弃矿山成了网红“打卡地”,曾经的“泥水镇”变成了“生态城”。常山县获评“中国生态魅力县”和全国“百佳深呼吸小城”。
系统修复,抚平“疮疤”
一张规划图、一批项目单、一支作战队、一套组合拳……常山县聚焦项目区碱性水生态治理、轻钙企业后续处置、矿山生态修复、石灰渣处置、镇域面貌提升、矿山地质公园规划建设等重点工作开展整治修复。
拆立窑是整治修复的第一战。“‘头雁’引领,发动群众,是整治行动成功的保障。”杨力军说,项目区域各村党支部书记带头,主动拆除立窑并捐献政策处理费,得到群众的理解和配合支持,打开了辉埠石灰矿区域环境整治工作的局面。
矿山整治修复不是“一拆一关”了之,生态功能的恢复是修复的关键。
在矿山边坡生态修复过程中,矿区遗留问题复杂多样。设计施工团队以确保技术可行、安全可靠、经济合理、操作便利为前提,进行矿山边坡治理方案比选,综合考量各类边坡生态修复技术措施,“就坡治坡”进行针对性治理,做到因地制宜、“一区一策”,有效清理矿渣与落石,消除矿山边坡地质灾害隐患,改善了矿区生态环境。
石灰石尾矿废水漫流多年,水体流经的地区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水体、土壤环境已呈碱性,严重影响周边群众的生产生活。对此,常山县实施水体环境生态修复,综合考虑碱性废水的影响范围、受影响村庄的发展规划和周边水体及环境的综合要求,建设了东乡湖生态消纳系统,引取周边大坞水库和灵湖溪的水源进入消纳池,增强了对碱性水的生态消纳成效,并配套酸碱度实时监测—智能化水泵控制—污水处理“三系统”联动,实现了对污水的长效化、智能化处理排放。
“过去,当地群众不敢在晴天收割水稻,因为水稻上都是灰尘,劳作时会呼吸困难,只能下雨后收割。现在,这些问题都不存在了。”杨力军介绍,常山县实行“一矿山、一档案”管理,全面、动态、及时、准确掌握矿区生态修复现状变化情况,对废弃矿山生态修复进行全生命周期精准管理,使矿山生态功能逐渐恢复。
如今的常山,出境水质保持在Ⅱ类以上,环境空气优良率从2013年的87.6%上升到100%。
换个方式“靠山吃山”
常山县石灰石储量和品位均居浙江省首位,传统生产方式存在资源利用水平、财政贡献率、环境承载力和产业延伸度“四低”问题。
如何实现去产能后的持续发展?常山县专门成立了国有企业,负责石灰石矿产资源的科学利用和市场化运作,经充分考察磋商后引入社会资本,探索更具包容性的绿色发展新模式。
同时,辉埠镇凭借常山“两山银行”这把“金钥匙”,对辉埠后社片区矿山、钙产品加工遗留的污染用地及周边土地进行集中收储,开展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为当地企业、引进的企业等提供优质融资平台,进而实现生态资源向资产、资本的高水平转化,成为辉埠镇在产业转型过程中实现“两山”转化的有力“助推器”。
矿山整治修复工程的实施,让辉埠镇变成了一座“生态城”,村民们纷纷办起了民宿、农家乐,端起了“生态碗”、吃上了“生态饭”。
在矿山生态修复过程中,辉埠镇政府及常山县农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作为项目建设实施单位,负责项目的建设、运行管理等。该集团泰安矿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徐卫星告诉记者:“矿山公园生态环境越来越好,吸引了大量游客,最多时一天有3000人前来。谁也没想到,一个整治修复项目能够变成‘网红地’。”
“二期整治修复项目完工后,我们计划增添一个区块,用来建设矿山博物馆,目前已完成设计方案。后续,我们还将按照‘矿景融合’的思路,实施一批文旅项目,进一步打通‘废弃矿山’变‘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徐卫星说。
通过矿山整治修复,常山人换了个方式“靠山吃山”,探索出这里“两山”转化的新路径。
往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