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届毕业季设计创意大PK——上海视觉艺术学院
由珠宝国检集团(NGTC)
中国珠宝行业网主办的
第八届毕业季设计创意大PK
正式开“晒”啦
谁将在毕业季创意PK舞台上大放异彩
谁将获得珠宝国检集团(NGTC)融媒体平台推广
谁将直接晋级“印·珠宝首饰设计与制作大赛”终评环节
谁将获得“大咖”点赞
我们拭目以待
快来投票
PICK你认为的好设计
让我们发现原创、 鼓励原创、推动原创、保护原创
上海艺术视觉学院
48进3校内PK赛
投票截止时间:7月7日23:55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简介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创办于2005年4月,是一所以国有投资为主体,同时吸纳部分社会力量和民营资金,混合所有制的新型综合艺术类普通本科高等院校。学校原名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2013年4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学校从原来的复旦大学独立二级学院,转设为独立建制的“上海视觉艺术学院”。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毕业生作品
创作者:吕宜珈
指导老师:邵翃恩
作品名称:《韵——尔来与时行》
作品说明:中华美学凝练下的青铜艺术展现出中正典雅、和谐朴茂、气韵生动之态。虽然青铜时代已远去,但其美与时偕行,正是岁月的冶炼造就了青铜斑驳多彩的独特质感。作品灵感来源于青铜器型,以柔美的曲线来代替形意顺和之气,素雅古典的色彩配合铜锈质感之集成,让作品引领人们翻开历史的一角,让文物将其故事娓娓道来。正如作品的名字:其韵绵绵,自那时起便将与日月同行,永不绝息。
创作者:吕宜珈
指导老师:邵翃恩
作品名称:《巴别塔语札》
作品说明:在巴别塔的传说中,人类联合起来兴建希望能通往天堂的高塔,为了阻止人类的计划,上帝赋予了人类不同的语言,自此互生隔阂。作品灵感来源于巴别塔的传说,借助电影《降临》中未来人类语言而演变的图样与代表和平的橄榄花,表达了在全球化时代中要尊重和包容不同文化、语言和观点的必要性。其中,作品借助花丝工艺所展现的质感隐喻了磅礴繁复的文字相互碰撞融合又和谐共生的状态,而温馨柔美的色彩搭配营造了轻松愉悦、明亮纯净的语言环境。
创作者:桑泰然
指导老师:翁纪军、邵翃恩
作品名称:《青岚》
作品说明:茶树、漆树、桑树是中国农林业中最为重要的三棵树,三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作者在其中选择了漆树与茶树,意将宋代点茶与大漆工艺进行结合,将两种传统工艺的美感引入到设计中,创作出器皿三件套。作品以立体的造型、丰富的色彩层次和具有流动感的肌理来表现点茶过程中茶叶形态的变化。为了达到理想的效果,作者将大漆犀皮工艺与茶叶材料进行结合,创作出兼具视觉感受和触觉体验的首饰作品。
创作者:桑泰然
指导老师:翁纪军、邵翃恩
作品名称:《翠微》
作品说明:作品从点茶过程中茶叶颜色以及泡沫的变化作为出发点,以“调膏”、“珠玑磊落”、“轻云渐升”和“溢盏而起”这四个点茶步骤为灵感分别进行创作。作品结合大漆工艺,制作出具有当代艺术审美的胸针系列作品。胸针名称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依次为:“翠微”“碎琼”“云垂”“折竹”。
创作者:伍子薇
指导老师:郭鸿旭
作品名称:《身护》
作品说明:本系列首饰的灵感来源于柏柏尔民族的传统元素,它们融合了游牧文化中的图腾符号和自然材料,通过现代设计手法重新诠释传统首饰。
于柏柏尔人而言,首饰不仅仅是一种装饰,更代表着独特的愿景和寓意,它们是护身符一般的存在。本系列首饰以“护身符”为设计概念,命名为《身护》,作者希望将这套蕴含着热爱和心血的首饰作为自己的护身符,给予自己无限的灵感、热情和动力。
创作者:伍子薇
指导老师:郭鸿旭
作品名称:《看这里!》
作品说明:《看这里!》系列首饰以回到当下,放松心情为设计核心,特别针对日常生活中的紧张和焦虑情绪。整套戒指通过加入玻璃彩珠、滑轨装置、轴承和各种彩色宝石,模仿游乐园中的互动设施,为佩戴者提供视觉和触觉上的愉悦体验。
每当焦虑情绪来袭,简单的手指操作就能带来心理上的安慰和放松,使佩戴者的注意力从烦恼的思绪中解脱出来,回到平静的当下。这不仅是一件首饰,更是一个每时每刻都能伴随你,帮助你舒缓压力、带来欢乐的指尖玩具。
创作者:赵思然
指导老师:钱年华
作品名称:《泉·涌》
作品说明:在繁忙的生活中细泉为我们提供了一处宁静的庇护所。站在泉水边,听着潺潺水声,感受水珠的轻抚,找到内心的平静与安宁。作者通过金属编织这一手工艺模仿泉水涌出的动律,金属编织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和随意性也更加能突出泉水的灵动,随性且亲近。它有形无状,清静无为也不所不为。让人们积蓄着某种力量,即便艰辛也坚持着往前走。
创作者:赵思然
指导老师:钱年华
作品名称:《生·生》
作品说明:生命,不论是在文学作品里还是各种各样的艺术设计中,都是一个很能引发大众思考的论题。正如余华书中写道的那样“生命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作品充分利用玻璃和光线的特征,将永生植物的美感放大化,使佩戴者感受到生命的张力。
创作者:黄思琦
指导老师:郭鸿旭
作品名称:《疗》
作品说明:作品以艺术疗愈为主题,将磨砂质感的金属和羊毛毡相结合,通过温和的色彩搭配、对称的造型结构、舒适的触感和具有安神作用的内容物,从视觉、触觉、嗅觉上给人放松的感觉,佩戴者可通过和其互动来获得心情的舒缓。
创作者:黄思琦
指导老师:郭鸿旭
作品名称:《愈》
作品说明:作品是《疗》系列的延伸。保护是恢复、愈合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条件,作品以常见的护具和手势,如病症躯体化时反复摩擦手掌侧边,产生心理压力时手指停不下动作无处安放等为灵感,整套首饰造型贴合人体,以阻止做出伤害自己的动作,综合材料也选用了触感舒适的硅胶材料,希望给佩戴者带来安全感。
创作者:是秋伊
指导老师:钱年华
作品名称:《融离》
作品说明:《融离》的设计构思通过解析融合与分离的关系进行了概念性的创作,这套作品部件之间的连接体现了融合与分离的关系,每一部件的位置看似其正要组合在一起同时又互相排斥,就像我们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再亲密的关系也总有一天要分离,我们时不时处在这种矛盾而又统一的关系之中。
作者根据融合和分离的概念设计出基本框架,用曲线和直线,方形和不规则图案表现出对立性。中间部分的连接线表现了拉扯的矛盾感。
创作者:是秋伊
指导老师:钱年华
作品名称:《烬》
作品说明:《烬》设计的灵感来源于火焰。火焰是自然界的艺术家,美丽的烧痕正是它所创造的艺术品。每一道烧痕都是独一无二的,而各不相同却有富含规律的烧痕吸引了作者,将其组合在一起会有怎样独特的化学反应。作者想通过纸张的排列体现肌理,层层叠叠的边缘象征着如火烧般麻乱不堪的心情,像战争也像逝去的时光。
创作者:林凌
指导老师:倪献鸥、李桑
作品名称:《传播偏差》
作品说明:作品灵感来源于信息传播的偏差。随着科学发展,信息传播的途径越来越广泛,同一种信息常常被带有主观色彩地二次传播,当到达一定数量,往往会脱离客观的真相,这使得很多时候我们从网络上收获的,实际上是一种主观的“错觉”。个人认为“传播偏差”和“视错觉”在原理上有诸多共通之处,希望在这次毕设中以“视错觉”的设计表现“传播偏差”,在首饰中予以体现。警醒人们在接收消息时多一份警觉,从多角度、多维度看待事物。
创作者:林凌
指导老师:倪献鸥、李桑
作品名称:《封“尘”》
作品说明:时间模糊了的记忆,就像灰尘蒙上物体,在个人心中有一种温暖柔软的感觉。观察灰尘在光柱中缓缓“落下”,让笔者联想到了蒲公英,试图用作品的方式把它们记录下来,用绒花模拟蒲公英的形态来制作首饰,营造一种柔软轻盈的质感,置于盒内,亦如我们封藏起的物品。这些封起来的终究会被时间模糊,但无论如何,记忆遗留下来的触感却永远存在。
指导老师:倪献鸥、李桑
作品名称:《云璟》
作品说明:中华美学凝练下的青铜艺术展现出中正典雅、和谐朴茂、气韵生动之态。虽然青铜时代已远去,但其美与时偕行,正是岁月的冶炼造就了青铜斑驳多彩的独特质感。作品灵感来源于青铜器型,以柔美的曲线来代替形意顺和之气,素雅古典的色彩配合铜锈质感之集成,让作品引领人们翻开历史的一角,让文物将其故事娓娓道来。正如作品的名字:其韵绵绵,自那时起便将与日月同行,永不绝息。
创作者:郑好
指导老师:倪献鸥、李桑
作品名称:《玉见》
作品说明:中华美学凝练下的青铜艺术展现出中正典雅、和谐朴茂、气韵生动之态。虽然青铜时代已远去,但其美与时偕行,正是岁月的冶炼造就了青铜斑驳多彩的独特质感。作品灵感来源于青铜器型,以柔美的曲线来代替形意顺和之气,素雅古典的色彩配合铜锈质感之集成,让作品引领人们翻开历史的一角,让文物将其故事娓娓道来。正如作品的名字:其韵绵绵,自那时起便将与日月同行,永不绝息。
创作者:唐雪晗
指导老师:李桑
作品名称:《绣·季》
作品说明:《绣·季》展现的是个人心中一年四季蝶舞花间的景象,期盼每个季节人们都可以感受到美好,佩戴胸针时,可以回味起那个季节的独特氛围,回想起花开的香气和蝴蝶翩翩飞舞的生机。该套作品结合了苏绣工艺,运用了套针、滚针和打籽绣,做到了苏绣独有的“平、顺、柔、和、匀、光”,让金属部分和绣面的搭配相得益彰。
创作者:唐雪晗
指导老师:李桑
作品名称:《Jun》
作品说明:“Jun”这套作品的灵感来自于蘑菇的菌盖,柔软向外延伸的菌褶以及波浪或圆形、半圆形的菌盖时常会打动我,为线条的美感,也为富有触感的质地。在笔者看来,“Jun”与均匀的“均”谐音。因此作品使用花丝工艺,结合珍珠,金属织网等材料来制作。用花丝平整的填丝来体现“均”,用线条来表现个人心中最为喜爱的波浪形菌盖的美感。
创作者:姚奕
指导老师:李桑
作品名称:《雨下一整晚》
作品说明:雨后空气清新,泥土芳香源于放线菌释放的化合物,吸引跳虫也迷倒人类。跳虫虽与人类智力情感不同,但同样拥有生存本能。跳虫的存在与人类一样充满意义和价值。此套作品试图描绘跳虫在天台生活的场景,主要运用水泥和铁丝网,通过方正的设计外观表现林立楼房的感觉。
创作者:姚奕
指导老师:李桑
作品名称:《潮湿的季节》
作品说明:本套作品是第一套的另外一个方向。描绘了跳虫在地下生活的场景,通过雕蜡呈现地下潮湿、破败,许久无人踏访的景象,仿佛在同样的时空生存但身处的环境截然不同。
创作者:吴苛
指导老师:钱年华
作品名称:《卯》
作品说明:本作品通过探索榫卯结构这一传统元素其特有“造型结构”要素,学习其中“鲁班锁”的制作过程和拼装方式,着重保留其结构上的精华部分进行再次设计。打破常规的木质材质要求重新进行金属/亚克力材质的制作,重新定义榫卯结构与珠宝间的联系。在工艺上采用进行喷色工艺来达到其绚丽的视觉效果,《卯》作为互动性珠宝表达的是一种轻快明亮的趣味性人生态度,希望佩戴者可以在快节奏的社会中沉浸下来。
创作者:吴苛
指导老师:钱年华
作品名称:《数之形》
作品说明:本作品从数字元素本身的造型出发,采用2、4、5三个数字进行构造,使用肌理效果和宝石包镶的工艺,在设计上变换数字本身的结构特点,增加空间造型起伏感,将穿插的肌理填进其中。穿插的肌理是秩序和方正的象征,表达了其数字本身代表的唯一性和秩序性。在上面镶嵌宝石也是增加他的视觉效果,增加华丽感,同时,圆润的宝石和方正的条框肌理形成对比反差。
创作者:俞禾屏
指导老师:邵翃恩
作品名称:《达尔文》
作品说明:现如今,人为造成的环境破坏看似离我们的日常生活遥远,但其影响却日渐凸显。《达尔文》的灵感来自从海洋食物链中提取的“DNA螺旋结构”以及“海浪”等元素。本人将两者通过线与面的构成方式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并附以蓝紫炫色,模仿核辐射的辐射感。作品以钛金属作为首饰设计的主要材料,利用其密度小,重量轻等特性进行较为夸张的造型设计,造型与炫色结合,希望观者能关注环境保护,杜绝核排放等行为。
创作者:俞禾屏
指导老师:邵翃恩
作品名称:《万物》
作品说明:《万物》是一套以展示钛金属的热处理着色效果为主,几何抽象元素与可活动锆石作为点缀并增加其趣味性的当代首饰设计。灵感源自核污水所可能带来的影响。海水被污染,水循环导致雨水酸碱失衡,生物环境被破坏导致鱼类被影响以及地球生态的变化。本套设计从中提取海洋,窗户,水箱,地球仪等符号作首饰创作的元素。通过充满不确定性的颜色,表达出保护环境的创作的主题。
创作者:刘远菲
指导老师:郭鸿旭
作品名称:《幻梦中的爱人》
作品说明:本套作品的灵感来源于互联网亚文化所反映的人们对精神满足与情感满足的需求——其中也包含了对“爱”的需求,而互联网亚文化的子文化——ACGN(即为广义的“二次元”)文化则充分反映了此类需求,整套首饰提取了互联网亚文化视觉艺术中的代表性特点,与ACGN文化的虚拟角色设计中最具有特色的部分——眼睛的设计表达相结合,将当代独有的对虚拟事物进行“爱”的投射的现象通过首饰进行表达,以创作独属于21世纪的“情人之眼”。
创作者:刘远菲
指导老师:郭鸿旭
作品名称:《生花》
作品说明:本套作品以植物花朵和枝条的图形与线条构成为主要灵感来源,造型上汲取了花体字的独特图形构成,将具有自然美感的造型用树脂箔片、UV树脂与锡金属等新型材料结合的方式来表现首饰的独特质感,通过对多种材料的颜色与质感的组合搭配,使首饰展现出自然植物的生命力与美感。
创作者:林姝妤
指导老师:郭鸿旭
作品名称:《泉先知蓝渊》
作品说明:传说中,鲛人泪滴成珠,人类因此肆虐捕杀它们,鲛人不怨反赠。这一传说让作者联想到人类与海洋之间微妙而复杂的关系,人类从海洋获利的同时对其造成污染,海洋却仍然无私地奉献。整套作品使用鱼鳞这种可降解的天然生物材料来展现海洋纯净的色彩,唤起人们对海洋保护的重视,共同守卫这片蓝色家园。
创作者:林姝妤
指导老师:郭鸿旭
作品名称:《绮簇》
作品说明:整套首饰的灵感来源于鲛人善于纺织的特征。作品以传统纺织轮盘的造型为参考,把单一的元素组合成一系列规律协调的图形,用金属框架和纺织品的底衬搭配染色的鱼鳞装饰,使整套首饰给人以视觉上特有的节奏和丰富的色彩动感。
创作者:季芷萱
指导老师:李桑
作品名称:《映海,唤海》
作品说明:这套作品灵感来源于日本排海核污水事件,希望通过个人的首饰创作,进行信息传播。作品通过AI辅助软件来寻找海浪的造型,保留、重组其中具有流动感的元素进行再设计,在制作中通过材质对比,以玻璃模拟海洋的流动和纯净,以金属模拟固化海洋,反映被污染的海洋正在失去原有的流动与纯净,试图引发观者的深思。
创作者:季芷萱
指导老师:李桑
作品名称:《彼此之间》
作品说明:这套作品以“亲情关系”为例来呈现原生家庭紧密,却又隔阂的复杂情感关系。作品通过AI辅助来寻找对于“隔阂”这一词的视觉体现,从结果中提取双曲线元素进行设计上的重构,以此来代表迂回的交流沟通,试图展现受阻而曲折的交流加深了情感之间的隔阂。在设计中采用了羊毛毡,希望用这一材料的特性去体现情感的柔软,而圆形为主体意味着有着充实饱满情感的个体,紫黄两种不同的羊毛毡戒指戴在左右手,可以分别扮演“父母”或者“子女”,赋予首饰“角色扮演”的意义。
创作者:阮正昊
指导老师:龚世俊
作品名称:《三生万物》
作品说明:本套首饰还原了镜面破裂、镜片四处飞散的过程。运用花窗结构将部分光线阻隔进入珠宝内部,使镜面反射的影像残缺,强化了“道生一世、一世二世、二世三世、三世万物”观念的表现,同时使珠宝首饰内部的部分光线被阻隔,从而产生不同的视觉观感。
创作者:阮正昊
指导老师:龚世俊
作品名称:《刚柔并济》
作品说明:海洋和陆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而海洋面积在地球上所占比例接近71%,剩下的29%都是陆地。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海洋和陆地为众多生物提供了生存空间,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海洋和陆地一刚一柔,用丰厚的资源抚育了我们。而道家学说也将“顺其自然,道法自然”作为其核心思想,遵循事物自身发展的规律,顺应事物的自然变化,无为而治。
创作者:程超
指导老师:龚世俊
作品名称:《B&B》
作品说明:第一个B指代的是受到Z世代人群热捧潮玩bearbrick,第二个B指代的是Bitcoin,在虚拟货币中尤为Bitcoin为Z世代人群所热捧。《B & B》以Z世代人群追求的bearbrick这一Z世代潮流文化符号为主,辅以比特币这一属于Z世代的数字货币符号代表,以表达Z世代人群的消费习惯和情感表达。展示Z世代下的流行文化与金钱的碰撞,无论是数字货币还是传统货币,对于Z世代的流行文化的巨大影响,呼吁Z世代人群对于当下流行事物的冷静看待。
创作者:程超
指导老师:龚世俊
作品名称:《连纵网络》
作品说明:《连纵网络》的设计轮廓将每个连接的模块进行分层和每个孔洞大小进行不同区分,其中填充的玉石形状也大为不同,以虚与实,大与小,疏与密相结合,是此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灵感来源于构成互联网络的物质基础——集成电路组成的电子芯片和散热风扇,作者认为,电子芯片中的集成电路纵横交错,互相联通。有些相互平行,有些密不可分,这种具象的链接感能很好地表达出Z世代网络互联的感觉。
创作者:岳好
指导老师:李桑
作品名称:《虚实相生》
作品说明:作品灵感来源于皮影戏。通过将牛皮染色工艺与金属相结合,探究皮影制作工艺在首饰创作中的可能性,运用牛皮染色、铆接等工艺将二维的皮影转换到三维的首饰空间中。作品采用简洁、有机的造型,抽象的图,试图冲破传统皮影的具象,体现个人意识到的人生中难以预测的变幻。同时也希望通过自己别样的处理,唤起人们关注传统手艺。
创作者:岳好
指导老师:李桑
作品名称:《蕾》
作品说明:一次无意中抬手,让我萌生了将袖子上的蕾丝花边制作成金属的想法,于是便有了这套作品——《蕾》。作品主要以蕾丝造型的金属为主,将金属与紫檀木相结合,突出金属蕾丝的质感与纹理。表明蕾丝并不是非得穿在身上,材料也并不能束缚住造型的观点,希望用《蕾》体现对传统思维的颠覆,体现了设计可以有无限可能,也可以跳脱不定。
创作者:刘庆葭
指导老师:邵翃恩
作品名称:《link》
作品说明:音乐剧《阿尔托,梵高》中两位主角,通过戏剧艺术传递出他们想表达的情绪内核,首饰设计也有异曲同工之处,本套毕业设计试图通过首饰为载体,藉戏剧内容充分传达出设计者内心的情感与观点。即强调人和人、人和自然之间的相互连接可以打破当今社会的冰冷不讲人情的世俗规则和条框。同时,作品希望能接收到不同佩戴者的不同反馈,将整个作品视作传达与反馈的重要纽带。
创作者:刘庆葭
指导老师:邵翃恩
作品名称:《look》
作品说明:本套作品希望表达出当下社会方式使生活在其中的众人好似上了发条却运转迟钝的机械。从表面上来看没有任何差异,也没有情绪波动,但若用真诚的眼光去深究,会发现透过表面的层层面具,每个人的故事和情感是迥然不同的。他们的内心世界绚丽多彩、充满着热爱与悲喜,拥有着独属于他们自己的色彩。
创作者:吴梓妍
指导老师:翁纪军、邵翃恩
作品名称:《繁星·夜卷》
作品说明:《繁星·夜卷》的灵感来源于非遗“打铁花”的视觉画面。“火树银花幻莫测,凌虚掷地纷骊珠。”铁水打到高空时万千燃烧着的铁屑如银珠飞溅,金丝飞驰。作品根据“打铁花”经典表演的起、中、落三个阶段与所呈现出的视觉效果,将其与首饰设计相结合进行创作,希望将这美丽震撼的瞬间留在沉静温柔的漆艺首饰上。
创作者:吴梓妍
指导老师:翁纪军、邵翃恩
作品名称:《昔音》
作品说明:灵感来源于黑胶唱片、音波频率和有线耳机。小时候经常听着广播、磁带,戴着插着MP3的有线耳机听音乐作为学习后的消遣。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黑胶唱片和有线耳机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这些物件也成为复古与怀旧的符号。本人希望将这些关于听觉方面的老物件融进首饰设计中,以有线耳机、音频、黑胶唱片与唱片机等物件符号为造型,进行解构与再设计,设计出符合现代审美需求的首饰。
创作者:季成
指导老师:李桑
作品名称:《星渚》
作品说明:作品灵感来源于星体轨迹与几何美学。在个人看来,在无垠的星空中,每一颗星星都是一个故事的起点,每一段星体轨道都是一曲宇宙的诗篇。作品试图将螺钿与银相融,通过3D打印与传统工艺结合,呈现出独特的宇宙意象。冷色调的蓝绿与暖色调的橙黄相互交融,前者如同宇宙深处的星云,寓意着未知与探索;后者仿若太阳的余晖,充满了温暖与希望的力量。
创作者:季成
指导老师:李桑
作品名称:《丹辉》
作品说明:《丹辉》的灵感源自太阳壁画的神秘魅力。在那个古老的画卷上,太阳以其辉煌的光芒和神秘的能量,成为古人心中的至高象征。这种光与影的交织,启发了个人的创作,汲取到对于宇宙的敬畏与对生命的赞美。《丹辉》以几何美学勾勒出太阳的辉煌轮廓,深色调的底部仿若星空的宁静深邃,亮色的太阳与光芒则犹如生命中的希望与温暖,将古老的神秘融入现代的艺术之中,试图展现出永恒与创新的魅力。
创作者:林宣彤
指导老师:郭鸿旭
作品名称:《蜇雷》
作品说明:《蜇雷》整套作品的设计灵感来源于泉州提线木偶戏中的雷公木偶头,其鲜艳的色彩搭配和夸张的造型十分独特,有着唐宋时期具有张力与个性的绘画雕刻风格。以高纯度的蓝色和浓郁的红色作为主色调,添加少量黄色进行点缀,眼部和嘴部的造型设计凸显了雷公角色特征。通过提取泉州提线雷公木偶头造型与配色的经典元素进行二次创作,作者希望能在首饰设计领域展现泉州提线木偶戏的独特魅力。
创作者:林宣彤
指导老师:郭鸿旭
作品名称:《引风》
作品说明:《引风》整套作品的设计灵感来源于泉州提线木偶戏中的风神木偶头,其以绿色为主色调的色彩搭配十分具有张力,绿色被视为希望与生机的象征,符合风神的角色形象,并且风神木偶头的面部纹样十分独特,具有民族特色,搭配其面部圆润的造型,把吹风的动态刻画得栩栩如生。通过提取泉州提线风神木偶头造型与配色的经典元素进行二次创作,作者希望能在首饰设计领域展现泉州提线木偶戏的独特魅力。
创作者:郑旭阳
指导老师:钱年华
作品名称:《述神·精卫》
作品说明:作品灵感来源于中国神话故事“精卫填海”,它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奇幻的神话背景,更在于其所体现出的坚韧不拔的精神,使我在创作的时候,充满了创意与想象。结合现代美学与设计观念,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是对现代设计的创新与发展,让人们在欣赏美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希望通过设计,可以让更多的人,感受到这个古老的传说,以及对生活的热爱与执着。
创作者:郑旭阳
指导老师:钱年华
作品名称:《春和景明》
作品说明:作品灵感来源于我闺蜜,由于护士的职业需要让一向爱美的小女孩不得不放弃美甲,高强度的工作即使是穿戴甲频繁卸也很伤甲面。此套设计希望通过金属与色彩表现春日里繁花盛开的景象,徐徐微风拂面,漫山遍野的鲜花争相开放,一朵朵仿若少女的脸庞。轻盈灵动的蝴蝶寻香而来颤颤巍巍立于花瓣上。我希望通过此套毕设给许多爱美却因种种因素无法做美甲的女性们提供另一种指尖上的美,美不该被生活禁锢,应如鲜花般尽力绽放。
创作者:龚逸骅
指导老师:邵翃恩
作品名称:《翻·跃》
作品说明:作品《翻·跃》的灵感来源于衣服面料中具有伸缩性的肌理面料改造和立体几何的立裁片组合。同时,作品希望引入纸翻花玩具本身的翻折变化结构,以求得佩戴时的交互体验。首饰以轻盈面料的多样化材料和鲜明亮丽的撞色色彩作为搭配,设计具有趣味性和交互性的首饰。从单薄的片状堆积成层层叠叠的艺术效果,由封闭形式转化为空间的动态形式,堆积成曲面流线型形状。
创作者:龚逸骅
指导老师:邵翃恩
作品名称:《纽带》
作品说明:作品《纽带》的灵感来源于莫比乌斯环无限循环的拓扑学结构。将一张纸条扭转180度,首尾相接,就形成了一个循环往复的环面在。这样的环面以不断延伸又回到原点的曲面为设计元素,再解构出无限循环,自由交织的曲线立体构成。作品希望通过缠绕的纽带具象化的表达形式表现人与人之间有形流动,疏离亲密的多重联系,也象征着人与人之间的不断纷争。作品以简洁纯粹的色调作为基调,曲线形态体现了节奏感和动态性。
主办方简介
中国珠宝行业网隶属于珠宝国检集团(NGTC),聚焦行业动态,集纳行业新闻,整合行业信息,是面向行业机构、珠宝企业、珠宝院校、珠宝爱好者的垂直内容提供者。内容覆盖珠宝科研、检测、培训、赛事、市场、消费、动态、设计、趋势等细分领域。自2005年开通以来,逐渐成长为国内权威珠宝网站。
精彩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