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届毕业季设计创意大PK——全国PK
由珠宝国检集团(NGTC)
中国珠宝行业网主办的
第八届毕业季设计创意大PK
经过校内PK赛激烈角逐
各院校前三名将进入全国PK阶段
同时作品将直接选送
印·珠宝首饰设计与制作大赛
全国PK赛即将启动
42名进入全国PK的选手将通过
大众投票(占比50%)、大咖评委(占比50%)综合投票
进行前三名的角逐
最终优胜者将获得珠宝国检集团(NGTC)融媒体平台推广
你Pick哪件作品
快来投票
北京城市学院
创作者:高慕榕
指导老师:李鹏
作品名称:《万物有灵》
作品说明:如果在另一个世界,文物们都有自己的灵魂,流落在海外的文物们也会哭泣想要回家吧,以此为思路。选取元青花大韦德花瓶、蝴蝶玉簪花瓶、青铜双阳尊、明代掐丝珐琅花鸟纹盒这几个作品。提取文物特点设计成一个个小精灵,运用花丝镶嵌和3D建模铸造相结合的方式去塑造主体,并加入宝石做点缀。
运用花丝制作翅膀可以凸显“文物精灵” 的灵动,运用珠宝来表达文物在海外流落破碎的心。加入动态情景,体现无法返回祖国的悲伤情感。
北京城市学院
创作者:胡郡豪
指导老师:董雪
作品名称:《九彩金鸾》
作品说明:设计灵感来源于山海经中鸾鸟色彩缤纷、绚烂缤纷的形象,其流畅的身姿曲线和色彩斑斓的羽毛彩纹,具有极佳的美观性。在首饰设计方面,对其形象的表现从曲线和色彩的角度出发,将鸾鸟的奇异形象,以现代珠宝首饰的设计理念进行表达。
整套作品采用925银镀18k金材质,使用密钉镶嵌与包镶工艺镶嵌彩色锆石,并加入低温珐琅工艺,多种颜色相互搭配,带来色彩丰富的视觉效果。
北京城市学院
创作者:何山
指导老师:魏子欣、侯晓晔
作品名称:《我心由我》
作品说明:近些年来,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和媒介技术的革新,为性别话语实践带来重构的机会。本次毕业设计“我心由我”是为表达女性力量与性别平权而设计的饰品系列,在设计中巧妙地融合了互动性,使饰品不拘泥于传统佩戴体验,另外用珍珠元素来凸显女性的柔美与坚强。通过此次毕业设计,一方面想将女权与女性最常佩戴的饰品融合,彰显女性的个性化,让佩戴者感受到自我力量,另一方面希望通过这个系列作品来倡导性别平等的社会理念。
上海建桥学院
创作者:林倾然
指导老师:万庆华、刘磊
作品名称:《珠宝罐头》
作品说明:作品灵感来源于食物罐头,将传统珠宝与包装功能融合,使其不仅具有装饰佩戴功能,还能存储和反复使用。意在用金属罐头鼓励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倡导将包装重复用于储存及装饰,来增强人们的可持续发展意识。
上海建桥学院
创作者:周洁莹
指导老师:任艳
作品名称:《触手可及》
作品说明:阿贝贝情结于很多人而言是个秘密,当缺乏安全感时阿贝贝物品能带来力量。以可爱柔软的多肉植物为造型,将令人舒适的布料融入具有隐藏功能的可动戒指中,通过日常佩戴和与戒指互动,让满足感触手可及,实现人文关怀。
上海建桥学院
创作者:林巧
指导老师:赵靖娜
作品名称:《诉》
作品说明:作品灵感来源于植物根系形态的变化,将其拟化成一本等待翻阅的自白书,期待着有缘人来窥探它的生长故事。作品使植物根系从一位沉默的奉献者转变成一位倾诉者,向人们娓娓诉说其生长故事中的精彩时刻。
西安美术学院
创作者:闫一瑞
指导老师:段丙文
作品名称:《徂川可止》
作品说明:作品以徂(cú)川这一意象作为灵感。徂川意为流水,亦比喻流逝的岁月。出自诗人李白的《月夜江行寄崔员外宗之》一诗:“归路方浩浩,徂川去悠悠。”设计则通过金属编织工艺来体现水的流动感,结合透色和水蓝色的综合材料体现水流,结构上使用金属丝以及镂空的金属外壳包裹透色珠子,使光线可穿透其中,既保留了珠子的通透感,同时用来表达时间可以静止,心中所念所想的时光得以留存。
西安美术学院
创作者:党卓然
指导老师:段丙文
作品名称:《涟漪》
作品说明:作品灵感来源于涟漪,一圈圈银丝像在雨里泛起的层层涟漪,涟在层次与渐进里,感知线条的节奏。将雨落在水里产生的细微独特的波纹融入首饰设计中。运用花丝工艺将圈圈涟漪展现出来,生出千丝万缕的联系。感知圈圈涟漪,环环相扣的美感。
西安美术学院
创作者:龚桢善
指导老师:段丙文
作品名称:《花语》
作品说明:第一系列作品《花语·简》主要以鸢尾花的仿生造型为主,化繁为简概括出花朵的形态。材质采用黄铜厚度银来呈现,花卉增加喷砂效果与基底形成区别,展现出两种不同的镀银质感。第二套设计《花语·繁》形成对应的系列,采用传统银丝掐丝工艺,耗费精力时间。带给观者商业化与传统手工之间的微妙联系和对比。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创作者:刘美⾠
作品名称:《智翠流辉》
作品说明:近年来AIGC已成功应⽤于多个领域,Stable Diffusion在⾸饰设计上的应⽤仍处于试验探索阶段。在漫⻓的⽣图试验过程中,由我的⼀点灵感、甚⾄是不成形想法投⼊Stable Diffusion,产⽣了⼀系列的“⽔花”,其中⼀些“⽔花”很普通,另⼀些“⽔花”很有启发性甚⾄是突破性。这⼀系列设计主要应⽤⽯,是作者在探索StableDiffusion⼯具的过程中,选取具有⼀定可实现性的图⽚,并⽤⾃⼰的设计加以完善之后做成的实物。
Stable Diffusion的⾸饰设计过程是⼈脑的想法同集成⼯具的不断对话下“⽣⻓”的过程。由抽象的想法到具体的实物,⼈在使⽤⼯具的同时⼯具也在塑造⼈的头脑。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创作者:姜楠
作品名称:《虺灵》
作品说明:《虺灵》系列⾸饰将吴式蟠虺纹图案意义中的蛇图腾崇拜和吴地春景作为特点进行创作,并结合中式蛇⽂化⾥春季虺蛇集积所代表的再⽣与财富含义,运用紧密缠绕的⾦、银⾊铜线,纯⼿⼯制作最大程度贴合模拟蟠虺纹卷曲盘旋、细密交互的特征形态。
材质⽅⾯选择了具有独特天然纹理与⾊彩的苔纹玛瑙,符合吴地⽔乡烟波浩渺、有如诗画的自然环境特点,并加⼊⽔滴形的南红玛瑙和围岩⽕欧泊,凸显蟠虺鲜艳奇诡的自然野性,契合中华传统文化中“物有灵”的观念。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创作者:张政
作品名称:吊坠《天地混沌如鸡⼦》
作品说明:吊坠《天地混沌如鸡⼦》以针镶铂⾦灰珍珠与“蛋形”构图描绘天地如同鸡蛋壳⼀般的混沌世界。在纹样上以⽔纹、云纹、海浪纹等传统纹样融⼊五⾏元素。在配⽯元素上,以⿊钻⽩钻交相呼应,寓意世界清浊之⽓的萌⽣。在表⾯处理上,以拉丝、拉砂⼯艺渲染古朴神话之感。整体设计充满神话感,包罗万象。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创作者:张政
作品名称:⽿坠《双⽬化形⽇⽉现》
作品说明:⽿坠《双⽬化形⽇⽉现》以盘古双⽬逐渐幻化为⽇⽉地过程为设计灵感。以⽩⽔晶为底,制成双眼与星盘,在其上描绘太极、太阳纹与⽉纹等传统图案,使设计呈现⽇⽉悬浮天地之间的效果。设计上述两件设计,吊坠可通过胸针别针佩戴,⽿坠可拆卸为单独⽿钉佩戴。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
创作者:伍子薇
指导老师:郭鸿旭
作品名称:《身护》
作品说明:本系列首饰的灵感来源于柏柏尔民族的传统元素,它们融合了游牧文化中的图腾符号和自然材料,通过现代设计手法重新诠释传统首饰。
于柏柏尔人而言,首饰不仅仅是一种装饰,更代表着独特的愿景和寓意,它们是护身符一般的存在。本系列首饰以“护身符”为设计概念,命名为《身护》,作者希望将这套蕴含着热爱和心血的首饰作为自己的护身符,给予自己无限的灵感、热情和动力。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
创作者:伍子薇
指导老师:郭鸿旭
作品名称:《看这里!》
作品说明:《看这里!》系列首饰以回到当下,放松心情为设计核心,特别针对日常生活中的紧张和焦虑情绪。整套戒指通过加入玻璃彩珠、滑轨装置、轴承和各种彩色宝石,模仿游乐园中的互动设施,为佩戴者提供视觉和触觉上的愉悦体验。
每当焦虑情绪来袭,简单的手指操作就能带来心理上的安慰和放松,使佩戴者的注意力从烦恼的思绪中解脱出来,回到平静的当下。这不仅是一件首饰,更是一个每时每刻都能伴随你,帮助你舒缓压力、带来欢乐的指尖玩具。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
创作者:桑泰然
指导老师:翁纪军、邵翃恩
作品名称:《青岚》
作品说明:茶树、漆树、桑树是中国农林业中最为重要的三棵树,三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作者在其中选择了漆树与茶树,意将宋代点茶与大漆工艺进行结合,将两种传统工艺的美感引入到设计中,创作出器皿三件套。作品以立体的造型、丰富的色彩层次和具有流动感的肌理来表现点茶过程中茶叶形态的变化。为了达到理想的效果,作者将大漆犀皮工艺与茶叶材料进行结合,创作出兼具视觉感受和触觉体验的首饰作品。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创作者:舒兰淇
指导老师:刘菲、杨晓晖
作品名称:《枝丫里的泡泡》
作品说明:作品名为枝丫里的泡泡,属于工艺美术专业首饰设计作品,作品为可互动性首饰,其互动性灵感取自童年时期的吹泡泡玩具,外形灵感来自于三星堆青铜神树造型、以及自然中植物自然生长的造型。材质为树脂。该作品表达自然与我们之间的关系,造型为中空设计在互动下可以在枝丫中产生泡泡,也就像是我们给予它能量,泡泡的产生或者消失也许是一瞬间这都与我们有着密切的关系,也像是我们与自然的关系一样密切。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创作者:李瑞祺
指导老师:刘菲、杨晓晖
作品名称:《痕迹》
作品说明:本设计作品通过“痕迹”来表达设计师和佩戴者的情感。人能在世界上留下的痕迹有很多,有印痕、伤痕等,或血肉淋漓或轻描淡写,但都是外界给我们留下的独特的记号。不同的痕迹通过不同的方式而存在,将这种特殊的符号语言运用在首饰设计中,使设计不再仅限于物件,这是设计师和佩戴者思想的延续。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创作者:赵天诚
指导老师:刘菲、杨晓晖
作品名称:《听见我的声音》
作品说明:象的牙、鸟的羽、龟的壳、犀的角...
大象、翠鸟、玳瑁、犀牛等无数动物因人类的贪欲而躲在丛林深处,这是它们的身体,不是我们的收藏品。
本套系列首饰采用纯银制作,将常用在首饰上的动物制品以花丝工艺展现,这次设计呼吁人们将关注点更多的聚焦在工艺及设计上,不要再因为动物制品的珍稀材质而去猎杀生命。
世界将去向何方,取决于我们如何与生命相处。
无助的生命哭诉着期待,愿生命可以自由的起舞。
“你听到了吗,来自我们的声音。”
北京服装学院
创作者:孔美茹
指导老师:韩欣然
作品名称:《花影洛绮境》
作品说明:作品灵感来源于中国古典节令花朝节背景下的十二花神,这些花神守护着各自的生辰月份。设计结合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绢花工艺的创新实践与商业转化的衍生品设计。作品汲取十二花神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与丰富的花卉象征意义,以十二花神花卉特色为主要提取的元素,将其独特的自然魅力融入设计中,为其带来积极向上的气息,旨在佩戴形式和材质上进行创新,将每一月独特的少女情怀以及相应生辰月份的能量特点在设计中传达,呈现了绢花艺术的时尚化以及商业化的转化。
北京服装学院
创作者:陈欣悦
指导老师:赵祎
作品名称:《不完美的苹果》
作品说明:每个人都是被上帝咬过一口的苹果,有缺陷且独一无二。在苹果都越来越标准化的时代下,人是否像苹果一样不被接受它的“丑”呢?希望这些不完美的苹果可以治愈你。如今,超市中的苹果几乎都是同等大小、颜色鲜红且纹理整齐的烟台富士,这强化了人们对苹果的刻板印象。《不完美的苹果》系列,将珐琅技法运用缺陷美的表达方式,记录和表达那些与标准苹果不同的外观和颜色,以此突显个体独特的美感,也是一次对缺陷美在当代首饰设计中的精彩演绎。
北京服装学院
创作者:孔子涵
指导老师:傅永和
作品名称:《椟珠之辩》
作品说明:灵感来自一个典故“买椟还珠” 。这让我联想到日常商家的过度包装以及消费者对外包装的过度需求,造成了非常糟糕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问题,我在思考,是否有一种可能是珠宝与包装就是一体的?从而减少环境污染和垃圾的过度生产和堆放。探讨是否真的存在一个首饰其实也是包装本身的作品,来表达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以及控制物欲。
中央美术学院-本科
创作者:刘金涛
指导老师:张凡 林存真 徐彤
作品名称:《星陨契约——跨越多维度的爱之频谱》
作品说明:作品对陨石材料在首饰中的应用进行了探索性研究。选取铁陨石,用酸洗方法使其展现出独特的维斯台登构造(Widmanstätten pattern),开发了陨石材料应用在首饰创作中的新技术。我在对陨石本身独特的材质和纹理技术研究的过程中,发掘构想出一个自己所向往的世界。这个世界是我对过去与当下发生的种种经历心怀的遗憾、情愫,憧憬在另一个宇宙时空会停留在某一个美好时刻,或遗憾并未发生。我以陨石本身神秘的质感与色彩关系为依托,通过这一系列首饰作品,希望引发佩戴者思考:倘若跨越时间的维度,生命轨迹不是单一而是多元,会有怎样的无穷尽的可能性,而不是一开始设定好的人生一样。
中央美术学院-本科
创作者:曾嘉
指导老师:刘骁 陈卓 陈慰平
作品名称:《1001 颗尘埃》
作品说明:1001 颗尘埃的材料来源于玉石雕刻中产生的废弃玉粉,首先象征着遗弃和终结。但与此同时,在中国文化中玉石被认为具有永生的神力,所以玉粉则成为中国古人炼制“长生不老”仙药的重要成分。在系列作品中,我用既代表“消亡”又代表“永恒”的玉粉造出与首饰有关联的“像”,用制作赋予其“新生”,让佩戴回归其“本然”。
中央美术学院-本科
创作者:柏雅文
指导老师:刘骁 张欣荣 沈采
作品名称:《方寸之间——乘此清风欲归去》
作品说明:《七碗茶歌》的诗眼“乘此清风欲归去”是指诗人体味到第七杯茶时,身体已有清风拂面之感。茶构成了闽南人心中“宇宙”秩序的基础,我从闽南一带对茶文化展开研究,回溯历史、以身份、空间对身体进行延展性的思考。作品中的日常礼、婚嫁礼、祭祀礼同时强调“合”的重要性,我对三种场域下的茶礼仪进行系统性的编排,形成一套基于闽南地区——茶礼仪首饰的新艺术形式。
南京艺术学院
创作者:董霁月
作品名称:《一鲸落万物生》
作品说明:海洋是生命的摇篮,是地球的脉搏,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依赖海洋。鲸鱼作为海洋中的重要生物,鲸落现象对海洋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印象中的鲸鱼总是蒙着神秘而美好的面纱,他们穿梭在浩瀚无垠的海洋中,时而一跃而起,身姿优美,宛若游于天际,触摸云端,一眼胜似不朽。但即便如此,诗意的生命也会经历死亡。鲸落,是人们赋予它们死亡的一个浪漫且唯美的名字。这场浪漫且盛大的鲸落,最终化作海底的礁岩,成为生物们的栖居地,生于天地,死于天地,赠予自然。它给漆黑冰冷的海底带来了上百年的繁荣。它缓缓地坠落,忧伤凄凉,久久回响。逝去却又未曾离开,消亡却又无处不在。它是死亡亦是新生。
《一鲸落万物生》系列首饰提取鲸落这一自然现象不同阶段的不同的特点,由四件作品组合而成。系列作品中的鲸鱼体铸件都为925银材质,细节部分采用3d建模以及串珠的方式。表面镶嵌,配合珐琅、水晶碎石作为装饰,呈现出对比强烈的层次感。此外还运用了电镀等工艺手法。胸针配件可拆卸,既可以作为可佩戴的首饰,又可以作为用于装饰的摆件。
南京艺术学院
创作者:陈俊宏
作品名称:《太虚》
作品说明:此系列首饰设计的目的,在于唤起人们对于生命存在与宇宙本真的深刻思考,引导人们超越浮华的喧嚣,对抗内心的虚无,从而更好地理解生命与宇宙的链接。“是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金刚经》中这句话强调了人们对外在世界的执拗,过于依赖视觉和听觉,却忽视了内在的深度。
本选题通过完善的设计理念,利用现代技术的综合材料运用与构成来表达首饰语言,使之具有其特定的氛围色彩,能与佩戴者产生情绪共鸣,从而引发哲学思考。将宇宙探索元素结合果核造型设计首饰,借此探讨现代禅意内核的立足点与未来发展,达成理性与感性二者的合一。本首饰设计希望佩戴者能够思考喧嚣时代背后的内在现象与逻辑,探索丰富生活,以及如何在虚无中找到存在的真谛。
南京艺术学院
创作者:刘怡玮
作品名称:《旅人日记》
作品说明:《旅人日记》系列首饰共由七件主首饰作品组成,大框架采用3d建模打印以及电镀工艺制作,微缩场景及内部细节采用黏土、木片等材料手工捏制、裁剪、拼接、粘贴上色。该系列设计主导元素为胶囊列车,使用高饱和色彩和微缩场景,配合旋转、磁吸等解压交互方式,展现童真元素、童真色彩、童真趣味。
本次设计围绕着胶囊列车的童真感造型语言进行,将童真感造型语言融入首饰设计之中,总体形态使用可活动胶囊列车造型,透明胶囊内装饰多彩抽象童真元素及微缩立体场景,就像是孩童的世界和孩童眼中成年人的生活,二者相互穿插,创造新颖奇特有趣的视觉效果,同时做到趣味性和可玩性,在首饰佩戴的过程中带来新的游戏感受,相当于结合首饰设计创造一种“玩具”,唤起观众童真记忆与本心,脱离压力,让生活回归纯粹,发掘生活中的趣味和温暖,享受当下幸福,感受独特人生。当你觉得在成人的世界里疲倦时,就做一回孩子,感受当初童真的美好,用童真的眼光看待世界,去找寻最初的幸福与满足感,做回最纯粹的自己。人生就是一段旅程,每个人都是时间旅人,以后的路还未知,那些温暖的回忆就像是浓缩在了胶囊里,陪伴我们接下来的旅程。就在这段旅程中去感受回忆曾经路边的美好风景,让人生这段旅程充满幸福感。
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
创作者:侯景书
指导老师:张凡 李宁 赵斌
作品名称:《研山》
作品说明:作品从传统工艺金银错工艺出发,着重表现金银错工艺在玉石材料上的呈现,并思辨在当下语境中,当代艺术的表达方式对于工艺美术或传统工艺会产生什么影响,探索金银错工艺在玉石材料和表达形式上的新拓展。
研山其一是进行玉石材料上金银错的对比实验,其二是作品主体。主体作品研山的整体形态来源于中国传统的赏石文化,与米芾所绘的《研山铭》古今对话,进行叙事性设计方法下的视觉转译,解构并重组,使整体形态具备抽象和具象特征的双重性。运用墨色系列石材墨玉和深色翡翠,并创新性地使用砚台石做金银错的媒介。
金银错线条样式进行创新,中国绘画是“线”的艺术,它渗透着中国人的审美意识。在实践中根据图案适当把握点的大小和密度,比如在云雾的处理上,使用了双层至多层的平行线条来刻画。用线条的表达方式体现符号化的眼睛,表达“观”这一动作,穿插在云雾山水中, 瞳孔部分也进行符号化处理,即瞳孔,也如山脊中升起的太阳。用现代的设计思维来表达传统工艺的造物思想,更有利于工艺在传承与创新中发展。设计创作在提出将当代设计语言应用于传统工艺的新视角,以促进传统工艺的创新和发展,为其提供新的理论和实践参考。
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
创作者:裴文靖
指导老师:张凡 李宁 赵斌
作品名称:《盘长》
作品说明:中国结,作为中国古老的传统工艺之一,其取材简单易得、形态千变万化,造型柔软却又极具空间张力,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与历史意义,其独特的编织语言符号在现代设计中仍然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始终具备信息媒介的基本属性以及意象化的延伸作用,具备独立的情感表达功能。中国结编织语言中蕴含着有序的形式规则,编织逻辑与纽结理论相结合,从线性编织到几何构建再到参数化算法分析,其模件化的生产逻辑证明其具备参数化设计的基本条件。
作者以盘长结为例,从线面关系、实体化符号、编织空间结构、模件化单元结构四个角度进行参数化模型的实践,最终通过参数化设计方法对于中国结的空间结构以及编织语言符号进行创作与转译,探索中国结编织结构数字化的多重表达方式,也为参数化设计提供更多的基础形态语言。
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
创作者:孙麓淇
指导老师:滕菲 张凡 吕越 李宁
作品名称:《门后,》
作品说明:门后,缘起于2023.5.11,是我外公去世的那天,也是遇到小区电梯检修的日子,怀着复杂的心情,在上楼的过程中,我看见每一层的楼梯间都堆满各种杂物,创作由此展开。
作品分为「首饰作品:对城市生活的注解」和「动态交互:交换你的平常物」两个板块,旨在从材料、物性呈现首饰的互动性与叙事性,希望以一种隐秘的方式触碰当代社会的集体潜意识,发掘生活中被忽视的常见之物的价值和意义。
现成品作为创作元素本身就是自带了原主人的使用痕迹和故事的,存满记忆和温度,首饰符号的加入让这些故事如“珍宝”一样,值得被珍藏。
郑敬诒职业技术学校
创作者:郑融琳
指导老师:梁嘉颖
作品名称:《流水游龙》
作品说明:灵感来源于龙船身造型整体上设计简约轻盈而又不失时尚感,利用重复组合的方法进行设计,排列交错出一个龙身造型,再将龙头简化,寓意着坚韧果敢的精神。
郑敬诒职业技术学校
创作者:郑融琳
指导老师:梁嘉颖
作品名称:《筷稻》
作品说明:灵感来源于美食煲仔饭的配料及餐具筷子,整体上设计采用开口式进行设计,利用排列的方法和镶嵌红、黄、蓝、绿宝石对左边进行设计,右边则利用荷包蛋和黄色刻面宝石修饰代替煲仔饭整体造型。
郑敬诒职业技术学校
创作者:游芷昕
指导老师:易丹
作品名称:《顺德之伦》
作品说明:以伦教糕为设计思路,把伦教糕摆成一朵花,摆成三花,用银代表伦教糕的外套,用大小不一的钻石代表伦教糕里的气泡,表达我对伦教糕的热爱。
郑敬诒职业技术学校
创作者:梁泺瑶
指导老师:夏引回
作品名称:《延寿客》
作品说明:该作品的设计灵感是工夫茶中的菊花茶,是广东早茶中十分经典的代表。作品是由菊花与茶壶结合,运用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使其更加华丽、灵动且不失美感。
华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
创作者:孔晓彤
作品名称:《女·子》
作品说明:“女书”是人类历史上一个独特而神奇的文化现象。每一笔每一划都仿佛在诉说着女性细腻的情感与坚韧的精神。该系列作品名为《女·子》,五件作品分别选取了设计者身边五个不同阶段的女性作为灵感,以“婴、童、妙、母、妇”五个字的女书书法字体进行烛台的设计与创作,蜡烛部分也根据不同的年龄设定进行了不一样的香味调配。
华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
创作者:张滋芦
作品名称:《闻花》
作品说明:本设计意在将通草花工艺与当代首饰工艺相融合与创新,体现学科间的交叉渗透。通过研究通草花工艺在现代首饰设计中的应用,探索以花为主要元素的首饰的多种发展可能性,同时也为通草花首饰的创新性保护和发展上,提供新思路。本设计灵感来源于清朝的头戴花首饰,各色的头戴花首饰引发我的思考:为什么古代的女子爱用花作为装饰?
答案毫无疑问,因为美,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大自然中最直观的美就是花,大自然只是衬托它美丽的容器。让我忽然想到我们可以用我们身体作为展现美的容器吗?除了将花戴头上,我们还有很多方式可以展现它的美丽。
华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
创作者:文俊浩
作品名称:《番茄的一生》
作品说明:设计以一颗番茄的一生来展现出来,通过观察研究了解番茄一生的多个阶段,将番茄的每个阶段与紫铜材料相结合,再深入探讨紫铜摆件设计的基本要素,最终呈现出沧桑和古朴的质感。五个番茄摆件均可当作茶叶罐使用,也可当作香炉使用,实用性较强。
在当今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设计不仅仅是一种艺术表达形式,更是推动社会发展和满足人们审美需求的重要力量。而我想通过该设计能够让人们客观且直观地感受到时间的匆忙以及生命的流逝,以此劝诫人们不要虚度光阴,一定要珍惜时间,珍惜生命。
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
创作者:朱欣然
指导老师:朱婷婷
作品名称:《夜羽蝶之舞》
作品说明:作品融合了梦境和现实的概念。黑欧泊代表梦境的神秘,而蝴蝶则象征现实和梦境的交汇。我们以传统的珠宝工艺为基础, 同时以蝴蝶为主体进行设计,注入现代审美元素,实现了新中式设计的融合。设计中的“夜羽”概念,象征着神秘的夜晚,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夜晚的深邃相呼应。此外,首饰的设计延续了庄子梦蝶的哲学思想,将蝴蝶与梦境相融合,传达了生命短暂如梦的深刻寓意。设计既传统又现代,既有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又以独特的方式进行了现代诠释。通过设计中的“之舞” ,强调了蝴蝶在黑夜中翩翩起舞的动感,仿佛将佩戴者带入梦幻的境地。这超越界限的设计元素,与庄子梦蝶的哲学理念相呼应。
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
创作者:付昺雅
指导老师:黄智俊
作品名称:《吉神•朱雀》
作品说明:大项链以朱雀、火焰、树枝为设计元素,旨在通过独特的艺术造型,展现朱雀的灵动与火焰的炽热,同时融入树枝的自然元素,形成一幅枯木逢春的画面。朱雀,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四大神兽之一,代表着南方的炽热与生命力。本设计中,朱雀的形象被巧妙地塑造出来,它的羽翼张开,仿佛在飞翔,充满了动态的美感。同时,朱雀的身体上,火焰缭绕,熊熊燃烧,象征着无尽的热情和力量。树枝的元素为整个设计增添了一份自然的清新。树枝的线条优雅而流畅,与朱雀的形象相互映衬,形成了一种和谐的美感。树枝上的火焰,更是如同点点繁星,闪烁着璀璨的光芒,使得整个设计更加生动和富有想象力。
朱雀的头部以飘逸灵动的形态结合火焰纹以及祥云纹表现朱雀的身体。朱雀翅膀部分分为不同的层次做出高低起伏感,朱雀主体的颜色采用由金到红色的渐变。链条部分的颜色最终采用了蓝绿色调的火焰,与朱雀做出对比。
整件首饰将朱雀、火焰、树枝三者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它不仅能够展现出佩戴者的独特品位,更能够传递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
创作者:杨惠心
指导老师:黄智俊
作品名称:《化鹏新生》
作品说明: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漫过天空尽头的角落,望远方海天一色,每一个人都属于海里,每一条大鱼都属于天际。通过从插画、雕塑中提取形态。我以鲲鹏、海浪和弯月为基础设计元素。采用斗鱼的一个形态,对它进行了改动,创造了一个折叠和大起伏效果。此外,考虑到项链整体的透气性,将尾巴从两部分变成了三部分,并对尾巴增加了镂空、镶石等等。
希君生羽翼,一化北冥鱼。希望我们都能做自由的自己,昂扬向上,厚积薄发。
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
创作者:穆露露
指导老师:黄智俊
作品名称:《柳》
作品说明:我的设计主题是柳叶,柳树则是一种优美、坚韧的植物,被誉为“生命之树”。在中国文化中,柳树被视为在一起代表着美好和坚强。柳叶生机勃勃且长势良好,寓意为前程似锦,象征着顺利。“柳”寓意“留”,意留念和不舍,相遇与离别是我们一生的课题。主色调大部分都是运用绿色,绿色这个颜色在意义上代表生机盎然,有生命感的意思。
这个关于柳叶的设计有表达送别和怀念的意思,用最美好的方式了一岁一追思,希望我的设计也可以生生不息。
主办方简介
中国珠宝行业网隶属于珠宝国检集团(NGTC),聚焦行业动态,集纳行业新闻,整合行业信息,是面向行业机构、珠宝企业、珠宝院校、珠宝爱好者的垂直内容提供者。内容覆盖珠宝科研、检测、培训、赛事、市场、消费、动态、设计、趋势等细分领域。自2005年开通以来,逐渐成长为国内权威珠宝网站。
精彩回顾